【解说词】主题馆流线及展项·一层(4)
时间:2014-09-05 00:59 来源:贤母园 点击:

慈幼
贤母教育儿女“本之以慈爱”。但这慈爱不是姑息与溺爱,是“导之以德义”以及“临之以严格”。唐代天平节度使柳仲郢母亲韩氏“善训子,故仲郢幼嗜学,尝和熊胆丸,使夜咀咽以助勤。”慈母形象跃然纸上。
仁智
贤母大都德才兼备,自身既有高尚的操守,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。她们以仁智之心,给予孩子以细致入微的教诲和循循善诱的引导,而这往往对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观、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。
明•刘氏著《女范捷录》:
上古贤明之女有娠,胎教之方必慎。故母仪先于父训,慈教严于义方。是以孟母买肉以明信,陶母封鲊以教廉。和熊知苦,柳氏以兴。画荻为书,欧阳以显。子发为将,自奉厚而御下薄,母拒户而责其无恩。王孙从君,主失亡而已独归,母倚闾而言其不义。不疑尹京,宽刑活众,贤哉慈母之仁。田稷为相,反金待罪,卓矣孀亲之训。……是皆秉坤仪之淑训者,母德之徽音者也。
(2)创作画:熊胆作丸,助子苦读;为将不义,贤母闭户;有母仁义,有子尽忠;为母仁慈,为母宽厚;接受母训,反金待罪;
熊胆作丸,助子苦读
唐朝柳仲郢之母用熊胆和成丸子,让儿子在夜读时嚼食,既用以提神,又以熊胆之苦味激励儿子。柳仲郢后来考中进士,仕至天平节度使。唐代名臣牛僧孺感慨说:“非积习名教,安及此耶?”
为将不义,贤母闭户
楚将子发攻秦,军粮已尽,派人求援并顺便探望其母。母亲得知士兵以豆粒充饥,子发每天享用好饭好肉,十分生气,在子发归来时关上大门不让他入内,并叫人责备说:“你指挥士兵厮杀,自己却贪图享乐,即便取胜,也未得正道!”子发听后,谢罪认错,才得以进家门。
有母仁义,有子尽忠
战国时,十五岁的王孙贾侍奉齐闵王。不久燕国攻齐,齐国淖齿作乱,闵王下落不明,王孙贾便回家了。母亲说:“你侍奉大王,却不知他身在何处,还有何面目回来?” 于是王孙贾来到闹市,问清情况之后,振臂高呼:“淖齿作乱,杀了闵王,谁愿意跟我去讨伐,就袒露右臂!”大家蜂拥而至,一起去诛杀了淖齿。
为母仁慈,为子宽厚
西汉隽不疑,官至京兆尹,常到各县巡查案犯罪状,每次回家,母亲就问他平反了多少案件,如果平反得多,母亲就很高兴地吃饭;如没有平反的,母亲就不吃不喝。在慈母的教诲下,隽不疑执法严格却不残酷,深得民心。
接受母训,反金待罪
田稷在齐为相,收了大量贿赂并送给母亲。母亲问明情况之后,严厉批评说:“君王赐予你高官厚禄,你就应该忠诚不二,廉洁公正。如今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不忠;为臣不忠,也即为子不孝。你不是我的儿子!”田稷十分羞愧,主动退还财物并向君王请罪。齐宣王奖赏了田母,并宽免了田稷。
17、展柜实物
(1)教子图说书籍封面;
(2)德化诸儿;
(3)三迁择邻;
(4)责儿受货;
18、贤母文化对家族、民族的意义:
(1)图文板:解释含义;
贤母是我们人生轨迹的孜孜不倦的校正者,也是我们做人、做事的宽严相济的检查官,贤母文化的繁荣或消隐,事关每个家族、每个民族的未来;它对于家族文化、民族文化体系的建立和传承,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。
通过对历史上诸多贤母的认知,我们可以体会到亲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,甄别真、善、美与假、恶、丑,最终认清个人在家族和民族中的重要责任,以及人生对于社会的价值所在。
19、纪念品商店;
20、母范天下
(1)庐山背景画写真画;
(2)前言介绍贤母的概念;
21、 四大贤母的由来之说;
(1)四大贤母由来之说(历代)
“四大贤母”之说,是在历代反复推崇、民间长久流传的过程中形成的。自西汉刘向《列女传》等将孟母教子的五个经典故事载入史册后,母教文化逐渐彰显。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,中华贤母辈出,元代《纯正蒙求》、明代《龙文鞭影》、《幼学琼林》、《女范捷录》等蒙学教材中均有“贤母”的说法,而且频繁出现“孟母买肉以明信,陶母封鮓以教廉,画狄为书欧阳显”等教子典故。岳母故事自《宋史•岳飞传》记载后,广泛流传,从元代开始,有《东窗事犯》等杂剧搬上戏剧舞台,明清后分别有《精忠记》、《牛头山》等剧目相继出台,特别是清初钱彩的《说岳全传》影响更为深远,从此岳母教子典故深入人心。到清朝晚期,基本统一将孟母、陶母、欧母、岳母合称为“四大贤母”。民国时期“四大贤母”之说已经形成。 
(2)朱家骅对四大贤母的评价;
在1941年4月7日,同盟会成员朱家骅在全国妇女工作检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讲到:“中国向来注重母教,而且母教精神极为普遍,如孟母择邻、陶母断发、欧母画荻、岳母训子那种伟大的母教精神,早已深入人心,经几千百年,成为社会良好的风气,在外国只有斯巴达的精神,差可仿佛。”
——《中国妇女》第7期:妇运之回顾与今后之希望》
22、孟母
(1)孟母生平墙:孟母信息;
孟母——母教一人
1941年4月7日,同盟会成员朱家骅在全国妇女工作检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讲到:“中国向来注重母教,而且母教精神极为普遍,如孟母择邻、陶母断发、欧母画荻、岳母训子那种伟大的母教精神,早已深入人心,经几千百年,成为社会良好的风气,在外国只有斯巴达的精神,差可仿佛。”
——《中国妇女》第7期:《妇运之回顾与今后之希望》
 
    孟母仉氏(?~前317年),孟子之母,战国时邹国(今山东省邹城市)人。她克勤克俭,含辛茹苦,坚守志节,抚育儿子。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,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。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,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,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。孟母成就了孟子,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教子方案,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,受到普遍尊崇。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,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,达官显贵为其树碑修祠,在中国古代“四大贤母”中,孟母位居“贤母”之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