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说词】主题馆流线及展项·二层(3)
时间:2014-09-05 00:59 来源:贤母园 点击:

崔道固的母亲
崔道固,南北朝时官员。为父亲崔辑妾生,嫡母兄攸之、目连等对其极为轻蔑,毫无兄弟情谊。崔道固任参军事时,被派往青州招募兵士。青州长史以下官员前来拜谒,崔道固的嫡兄们逼迫其生母为客人斟酒炙肉。崔道固立即起身接过,对客人解释说是家里缺人手,所以老母亲自动手。但客人们都知道是其嫡兄所为,纷纷起身拜谢。崔道固生母辞谢,表示自己位卑人轻,不足以回拜贵宾,请崔道固代为答拜。客人们都赞美崔道固母子,而鄙视其嫡兄们。
崔浩的母亲
崔浩,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治家。出身于清河崔氏,是崔玄伯的长子,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。崔浩为所著《食经叙》自序称,崔母卢氏与崔的其他女性长辈,“所修妇功,无不蕴习酒食。朝夕养舅姑,四时祭祀,虽有功力,不任僮使,常手自亲焉。”后来,崔母“虑久废忘,后生无所见,而少习业书,乃占授为九篇,文辞约举,婉而成章”,崔浩因此“故序遗文,垂示来世”。可见崔浩《食经》,实为崔母卢氏口授而成。
房景伯的母亲
房景伯,北魏时官员。少年丧父,由母亲崔氏亲自教授成才。任清和太守时,有老妇人控告儿子不孝。崔氏得知情况后,认为普通人家子弟没有受过教育,不知孝道,不必过分责怪他们,让房景伯将他们接到家里。崔氏与老妇人同眠同餐,让不孝子站在堂下看房景伯如何侍奉老人。不到十天,不孝子羞愧难当,认错并请求与母亲一起回家。崔氏却对房景伯说,这人虽然表面上感到羞愧,内心并没有真正悔改。又留他们母子过了二十几天,不孝子叩头认错,表示一定痛改前非。后来这个不孝子果然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孝子。

钟士雄的母亲
钟士雄,南朝陈末至隋初岭南酋帅。陈主为牵制他,扣留其母蒋氏于都下。隋初晋王杨广平定江南后,送还蒋氏以示恩好。虞子茂、钟文华等作乱,召钟士雄一起参与,钟想答应。但蒋氏极力反对,说如果钟士雄背德忘义,她就当场自尽。钟士雄于是未参加叛乱。蒋氏又写信给虞、钟二人,分析祸福利害,劝之回头。可惜虞、钟不为所动,后兵败。隋文帝听闻蒋氏义行,封其为安乐县君。今中山县存有“蒋烈女碑”。
元亨的母亲
元亨,原北魏司徒元季海之子。元亨幼年时,与母李氏留在洛阳。齐神武帝因为元季海在北周做官的缘故,限制、监视他们的行动。李氏是原北魏司空李冲之女,素有智谋,假称饥寒交迫无法生活,请求去荥阳投奔亲戚。北齐负责监视的人认为荥阳路途遥远,妇弱子幼,起不了风浪,就放行了。李氏出洛阳不久,托大豪李长寿,带着元亨及兄弟辈八名孩童,潜行草间,成功逃至长安。

王义方的母亲
唐高宗显庆元年,王义方升任侍御史,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,恃恩放纵,多有恶行。王义方弹劾他,又担心会因此牵连家人,很是犹豫,于是请示母亲。王母训诫说:王陵的母亲用自杀成全王陵的忠义,如果你为国尽忠牵连到我,我死而无怨。王义方得到母亲的支持,上书直言历数李义府的罪状,结果触怒高宗被贬莱州。
薛播的伯母
薛播,唐代官员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薛播的伯母林氏,精通经史,能诗善文,在丈夫去世后,亲自训导四个儿子以及早年即已丧父丧母的薛播兄弟三人。开元天宝年间,薛播堂兄弟七人,均考中了进士,名噪一时,成为家族的大荣耀。
董昌龄的母亲
董昌龄,唐代官员。父亲早亡,由母亲杨氏教养长大。蔡州刺史吴元济反叛,任命董昌龄为县令,并将杨氏当作人质。杨氏劝诫董昌龄要分辨忠奸正邪,改邪归正,找机会归顺朝廷,不要担心会牵连她。只要董昌龄能够做忠臣,自己哪怕被奸贼杀死也无怨无悔。后董昌龄果然找到机会归顺朝廷,唐宪宗很是高兴。董昌龄谢恩时表示自己能够弃暗投明,都因为母亲的教训。杨氏后获封北平郡太君。
五代
王殷的母亲
王殷,五代时期官员。王殷本性谦恭好礼,因孝顺而闻名。每当与别人结交时,都要首先禀告母亲,如母亲不答应,王殷就不与之往来。即使在担任军职时,在军旅之中,他交游也不芜杂,仍然遵循母亲平日所训示的原则。王殷做刺史后,母亲对其行为更加严格管束,如有小过,则加以训责,如有大过,就会让王殷站在堂前,训诫并用棍子责打。
廖匡济的母亲
廖匡济,五代时期官员。在湖南楚王马希范处任职。担任湖广指挥使时,率兵与苗鏖战,不幸阵亡,谥封百胜侯。楚王派人去廖匡济家里吊唁,其母陈氏表示:廖氏一族三百多口人,都受到过大王的恩赐,就算举族赴死也不足为报,何况只是廖匡济一人牺牲呢?故请大王不要太在意。楚王听闻陈氏之言,大为感动,厚恤其家。

吕希哲的母亲
吕希哲,北宋教育家、官员。母亲申国夫人鲁氏,从小教导他行事应循规蹈矩。吕希哲幼年时,无论寒来暑往,侍立在母亲身旁。母亲不让他坐就不敢坐,天天一定要衣冠整齐才能见长辈。平常在家里,不管天气有多热,有长辈在,绝不准脱去头巾和鞋,衣服必定要整齐。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。市井上不当的言语、声音,不正经的书本,吕希哲没有听过、看过。
寇准的母亲
寇准,北宋政治家、诗人。父早亡,母亲靠织布养家,常一边纺纱一边教导寇准读书,督促他用功。据说寇准年少曾经贪玩,屡教不改,其母顺手抓起墙根的秤砣砸在了他的脚背上,留下了疤痕。受此教训,寇准终于认识到错误,发奋读书,后中进士。为官后,寇准每每见到脚上的疤痕,就会响起母亲的谆谆教诲。
又传寇母患病临终前,曾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其弟说,如果寇准当官有错处,就把画给他。寇准后来为了做寿大宴群僚,舅舅拿出了这幅《寒窗课子图》,提有“孤灯课读苦含辛,望尔修身为万民;勤俭家风慈母训,他年富贵莫忘贫”的遗训,寇准见而知错撤宴,留下了《寇准罢宴》的传说。
苏轼兄弟的母亲
苏轼、苏辙兄弟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母亲程氏出生于官宦之家,从苏氏兄弟幼年起,就亲自教授儿子经史等书,并且很注重道德教育。程氏在教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时,苏轼很敬佩范滂,便问母亲,如果自己也像范滂那样舍身就义,她会同意吗?程氏肃然表示,如果儿子愿做范滂,她就当那样眼看儿子为正义斗争,死而不恨的贤母。
程颢兄弟的母亲
程颢、程颐兄弟,北宋教育家、理学家。母亲侯氏育子严格,她认为孩子之所以长大后不贤德,是因为年幼时犯了错误,母亲出于溺爱而百般遮掩不让父亲知道。因此孩子有小过错,必加责备;大过错则和丈夫商量,一定要求他们改过。“二程”刚会走路,家人惧其跌跤,常抱着不放。侯氏见后责备说,怕孩子摔倒,啥时他们才能学会走路?每逢吃饭时,她总是让孩子坐在身边,严加制止他们索要好食,认为不可让孩子在小时候任性满足欲望。